受惠於歐洲經濟穩健成長,主計總處最新國情統計通報指出,2018年台灣對歐洲出口316億美元,創史上新高,而進口金額同樣創下歷年最高,顯示台灣與歐洲的貿易關係已相當緊密。
主計總處引用財政部海關出進口工業內視鏡統計指出,2018年台灣對歐洲出口年增8.3%,進口增10.0%,金額則雙雙創下新高,出、進口相抵後,2018年對歐洲貿易入超30億美元,為2012年以來連續第7年呈現入超。
進一步觀察與歐洲貿易的貨品結構,主計總處表示,2018年台灣對歐洲出口的主要貨品中,以資通與視聽產品64億美元為最大宗、占比達2成,年增4%;其次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、占比近2成,年增幅也有16.8%,另外,電子零組件、機械、運輸工具占比也都超過1成。
工業內視鏡,是無損檢測的一個分支,也可以說是專門的一個檢測技術。工業內視鏡由於它的特殊尺寸設計,可以讓我們不破壞被檢測物體的表面簡便、準確地觀察物體內部表面結構或工作狀態。無損檢測需要使用工業內視鏡作為檢測工具,是為了滿足工業複雜使用環境而專業設計生產的。內視鏡檢測隨著內視鏡生產製造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得到廣泛應用。工業內視鏡可用於高溫、有毒、核輻射及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場所的檢查和觀察,主要用於汽車、航空發動機、管道、機械零件等,可在不需拆卸或破壞組裝及設備停止運行的情況下實現無損檢測,另外一方面工業內視鏡還可與照相機、攝像機或電子計算機連接,組成照相、攝像和圖像處理系統,從而進行視場目標的監視、記錄、貯存和圖象分析.為診斷和處理提供很好的保證。
主計總處分析,台灣對歐洲出口金額成長的原因,與歐洲經濟穩健成長、需求增加有關。
觀察2018年台灣對主要市場的出口變化,除了對東協出口規模略有減少,其餘中國大陸與香港、美國、歐洲、日本等都創下歷年顯微鏡新高。
不過,展望未來出口表現,財政部認為,全球主要經濟體景氣陸續降溫,帶動國際原油及原物料價格回軟,美中貿易爭端的效應陸續浮現且短期難解等因素,台灣今年第1季出口恐難大幅擴增。
顯微鏡問世以前,人們並不知道極小和顯微小的生物世界是熱鬧又充滿生命力的。顯微鏡及微生物學之父,雷文霍克製造了顯微鏡,他手工製造的的鏡片能將物體放大500倍,加上他過人的好眼力,輕易就能觀察到一整群單細胞生物或大型細菌,並且將這些東西描繪下來,讓眼見為憑的人類,進入微生物族群的新生物紀元。而顯微鏡發明後,人類才發現病原蟲這種極小的原生動物。
台灣中科生物技研股份有限公司